電影《失孤》觀后一感 文/茉莉清香 正是應了那句“皇天不負有心人”的古語,曾帥回家了,橋那邊就是久違重逢的家人,還有家鄉的人們。曾帥走在鐵索橋這端,和對面的毛雪松對視。這是自己和自己對話,這是童年和青年的對話,這是前世和今生的對話。曾帥是幸運的,夢里的,童年的,失去的,得到的,在鄉親簇擁中,再度圓滿。 對于雷澤寬而言,曾經是噩夢,眼前是美夢,自己還是在夢里。夢,何時醒,醒來有幸福,夢,不要醒,醒來是痛楚。摩托車,飄搖著旗,旗上是雷達的照片。雷叔,轟隆隆的遠去了。 曾帥,有了身份證,就是毛雪松。雷叔,不要放棄,你的雷達會有身份證的。 再次凝視電影海報,心仍被雷叔粗糙的皮膚和密密的胡茬扎痛。窗外陽光那么明媚,相信它總會照亮雷叔的心。憑著這份執念,這份真愛,滄海桑田間,愛會成全一切。 我看電影《雞毛信》 文/白煒航 中考結束一周之后,一天上午在家無事,我打開了久違的電視,中央臺第六頻道正在播電影《雞毛信》,開場前的解說詞一下引起了我的興趣。 為什么叫“雞毛信”呢?啊,原來是從前需要緊急傳送的信,在信封上粘上雞毛作為標志。電影中的主人公是兒童團的團長,名叫海娃,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(他父親)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后,拿著放羊鞭子趕著一群羊,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。 好險啊!他剛一進山谷,迎面就來了一群日本鬼子兵。無法躲避,怎么辦呢?為了躲過敵人的搜查,確保雞毛信安全送到八路軍負責人手中,海娃把雞毛信綁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。就這樣渡過了一關。 可是麻煩的事又來了。鬼子兵想搶海娃的羊群,以便他們殺羊美餐,硬是讓海娃趕著羊隨他們走。海娃裝著順從的樣子,隨他們走了。晚上歇在一個村莊,鬼子兵橫七豎八地躺在一個大房間,把海娃堵在中間,門口還有崗哨。夜深了,萬籟俱寂,月光輕柔,可是海娃的心一點也不平靜。信還沒有送到,怎么辦呢?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時候,輕輕地、一步一步地挪動,滿頭大汗也顧不得擦,終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。 此后,又經過幾番曲折和跋涉,克服了重重困難,最后,終于把信送到了八路軍張連長手中。這樣,按照雞毛信中作戰的時間、路線,八路軍與民兵一舉炸毀了鬼子的炮樓,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糧食、物資,還活捉了鬼子的頭頭“貓眼司令”,為百姓除了害。 海娃真是堅強勇敢、有勇有謀。 海娃只有十二歲,他是個放羊娃,為什么敢于和鬼子斗爭,完成傳遞雞毛信的艱巨任務呢?因為海娃親眼看到日本鬼子多次在村中燒殺、搶劫,許多老百姓慘遭殺害。海娃懂得,只有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起奮起反抗,和敵人斗爭,趕走日寇,才能過上和平的日子。 今天,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,絕不能忘記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,也絕不能讓歷史重演。 我們要珍惜和平,反對侵略,反對戰爭。 而我要努力學習,學好本領,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效力。 難忘抗戰老電影 文/劉小兵 上世紀七十年代,那是個個物質生活單調、貧乏的年代,看電影就成了我們兒時最快樂的事情。 在眾多的影片中,我最喜歡看戰斗片,尤其對《小兵張嘎》、《平原游擊隊》、《鐵道游擊隊》、《地道戰》、《地雷戰》等抗日電影喜愛有加。看著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電影,熱血沸騰中眾多英雄的形象就久久銘刻在心頭。頑皮聰穎的嘎子,槍法神勇的李向陽、指揮若定的劉正、英勇無畏的高老忠、機智勇敢的趙虎,一個個高大的形象,漸漸在我幼小的心田樹起了不倒的豐碑。記得第一次看《小兵張嘎》是在半夜時分,那晚,剛入酣夢中,突被父親搖醒,說是放映車已到了,準備放一部戰斗片。聽說有戰斗片看,我立馬從熱乎乎的被窩里鉆了出來,搬著小凳就跟隨父母到了操場。隨著影片的放映,我記住了嘎子這個小英難的名字,對他睿智巧妙地與日本鬼子周旋,在戰斗中一天天成熟壯大的英雄壯舉,充滿了敬佩。以至于電影散場后,我還和幾個小伙伴偷偷搭上放映車,到了下一個村子,又看了一遍才罷休。 這些抗戰影片看得多了,心中漸漸就升起一股向往之情。總渴望長大后,也能像這些英雄們一樣,奮戰在沙場,成為保家衛國的鋼鐵戰士。于是,小伙伴就相約走回家門,一方扮成英武的八路軍、游擊隊,一方則扮成可惡的日本鬼子,在場院里打打殺殺的,激烈的“拼殺”場面,常常引得大人們駐足觀看。在大人們的喝彩聲中,我們用父母黃軍衣扮成“八路軍”的這一方,總能機智勇敢地殲滅另一方的“日本鬼子”,讓院子里的男女老幼都大快人心。這些抗戰影片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。原本我身體單薄,膽兒也小,但自從迷上嘎子,成了影片中嘎子的鐵桿粉絲后,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,就在我身上得到了鮮明的印證。以往,我不會游泳,更不敢爬樹。為了向英難看齊,我一咬牙,一改往日的孱弱,不僅學會了游泳,也敢于爬樹了。因為向往嘎子充滿智慧的形象,我也一改往日的懶散,在學習上更加用功了。最終,在小升初的考試中,我不負眾望,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,向我心目中崇敬的英難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。 除了癡迷于抗日電影,對由這些電影改編成的小人書,我也情有獨鐘。有些抗日電影是我從沒看到過的,而這些小人書卻用生動的鏡頭,樸實的語言,再現了當年中國軍民抗日的烽火歲月,這多少彌補了我不能到現場觀看電影的遺憾。那時,每每借來一本抗日電影小人書,我都會如獲至寶,常常沉醉在故事情節里,被英難們的英勇事跡深深感動著。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,當年迷戀抗日電影以及品味抗日小人書的經年往事,常常浮現在眼前,激勵著我奮發向上,用力攀登著人生向上的臺階。 趕著驢車放電影 文/江志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我年幼。記憶最深的,就是跟二叔到各個村里放電影。當時,農村還未改革開放,露天電影無疑是鄉間最時興的娛樂活動。尤其是三伏天的晚上,露天電影既娛樂又消夏,留下數不盡的念想。 二叔當時只有三十歲,是鎮里的電影放映員。全鎮九個自然村,每隔幾天就有村干部來家找二叔,商量放電影的事。二叔心眼實,不擺架子,拿起本子,為他們安排好放映日程。 對于幼小的我來說,二叔到鄰村放電影,是我最幸福最快樂的事。當時,家里喂了一頭驢,有一駕簡易板車。天未黑,二叔已將驢子套好,拖著放映設備,還有我,鞭子一甩,驢子邁開輕快的步子,甩著長長的尾巴,踏著鄉間的青石板小路,朝目的地而去。還未到達,早有一群男男女女迎上來,拉著二叔打聽晚上放什么電影。二叔笑而不答。于是,他們不依不饒。同時,從口袋里拿出瓜子、花生、炒黃豆之類的零食,塞入我的口袋。待打聽到晚上的電影內容時,瞬間炸了鍋,奔走相告。 到達放映地,一幫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主動來幫忙。二叔先把我抱下板車,然后將設備卸下,開始放映前的準備。當年的放映設備,是一套長江F16型的16毫米放映機,裝在一個長方形的鐵箱子里,箱子很重,需兩人合力才能搬下車。由于人手多,設備很快擺好,調好。銀幕的四個角,用線系緊了,分四個方向固定牢。 做完這一切,村人們早已圍了里三層外三層。來得早的,搬了板凳占據了幕布正前方最有利的觀影位置。來得稍晚一些的,稍稍靠后邊。來得最晚的,想擠都擠不進去,只得踮著腳尖站在最后面。整個放映現場,人山人海,熱鬧非凡。 我呢,則坐在二叔身邊的長凳上,占據著獨一無二的好位置。四周有不少的同齡孩子,紛紛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。盡管對二叔放映的電影內容早已熟悉,但我依然樂此不疲,《英雄兒女》《地雷戰》《地道戰》等老的膠片電影,不知看了多少遍,無數的臺詞,無數的場景,還有放映機發出的“嗒嗒嗒”的聲響,映入腦海里,至今記憶猶新。 不知何時,片尾曲響起,電影結束,人們如潮般離場。現場一片靜悄悄,只剩下二叔和我,還有驢子,板車。二叔將設備收好,又把熟睡中的我抱入懷中,輕甩鞭子,回村去也。偶爾,我睜開眼,只見天上掛著一輪白白胖胖的月亮,照著驢子,照著二叔,照著我,照著鄉間的小路…… >>>更多美文:好文章
- Oct 17 Thu 2024 08:41
愛的時間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